急診科,一個永不熄燈、24小時有人堅守的地方。疫情“放開”后,爭分奪秒搶救生命的急診科,也進入了艱難時刻,每天的工作量遠遠超出以往數量:每天接診患者從原來80人左右猛長到180-200人左右,出診平時5-7次增長到20次左右,留觀平時20余人增加到100余人,搶救病人平時15人左右現在40-50人左右。急診人用全力保障著急救生命通道暢通,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急診人的無畏精神。
在就診患者大增的情況下,急診科把搶救室、留觀室都用來收治病人,搶救室的病人沒有病床,只能躺在擔架上或者坐在板凳上進行診治。同時,還要無條件接收縣醫院和鄉鎮衛生院送來的病人,醫護人員超三四倍工作量輪軸轉。面對陡增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每個急診人都沖鋒在前,從院前急救到院內綠色通道、從急診診室到留觀室再到搶救室,醫護人員腳步匆匆,個個化身為“急先鋒”,全力保障急救生命通道暢通。
在超負荷的工作中,急診科的醫護人員沒有半點怨言,都是重復做著檢查、診斷、開醫囑、治療、搶救......希望自己多做一點和同事多分擔一點,沒有一個人請假全員帶病上崗,實在扛不住的時候都是同事之間相互幫忙頂幾個小時班去值班室輸液休息后又返回崗位。護理組因為人員實在不夠,把每天8個小時的排班改成12小時來應對夜間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全科護士沒有一個抱怨及退縮,努力踐行著救死扶傷的天職。
這段時間,在急診科出現頻率高的,還有很多老人和小孩,他們生病,難免讓一家人焦慮和心慌。醫護人員除了救治病人,還給患者做了大量的科普和心理疏導工作。
急診科護士長楊巧、副護士長張才杰每天都和大家在一起做著同樣的工作,中午也跟著不休息,晚上遇到出診多時還隨時到科室加班,周末也要到科室上班。楊巧護士長說:“每天看著科室護士本該吃飯的時間沒有吃飯,下班才得飯吃,上班水也沒空喝,廁所沒空上,一個白班硬生生上到夜班的時候,我簡直都不敢抬頭看大家那疲憊的樣子,上班10多年都沒看見大家這么累過,生病不能休息,說起這些日子科室醫護人員經歷的種種,我十分心疼,覺得太對不住我們科的護士了!”
作為戰疫最前線的急診科,面對激增的就診患者,急診醫護人員帶癥上崗,隨叫隨到,毫無怨言,沒有退縮,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急診人的無畏精神。
撰 文:劉思佚
圖片來源:急診科
編輯、一審:張 強
二審:王臨愷
三審:唐學鋒